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号寒啼饥自聒耳,火中莲花那著水。的释义

5个月前 (03-14)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狱中题壁

号寒啼饥自聒耳,火中莲花那著水。的释义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号寒啼饥自聒耳,火中莲花那著水。

生平未闻谄谀词,死到临头犹骂鬼。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与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林旭、康广仁并称“戊戌六君子”,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在狱中意气自若,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著名诗句,慷慨就义,年仅33岁。

译文

(针对“号寒啼饥自聒耳,火中莲花那著水”两句)

在寒冷中号哭,因饥饿而啼叫,这些声音自我烦扰着耳朵;如同火中的莲花,又怎能沾染上水呢?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谭嗣同在狱中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坚韧与不屈,他身处逆境,虽饱受饥寒之苦,但内心的信念和理想如同火中莲花,不为外界环境所动,保持着自己的纯洁与高尚。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谭嗣同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定与从容,号寒啼饥的描写,既是对狱中生活艰苦的真实写照,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而“火中莲花那著水”则是一种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火中莲花更是强调了其坚韧不拔、纯洁无瑕的品质,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谭嗣同的个人品格,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谭嗣同的这首《狱中题壁》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捕入狱期间创作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最终因守旧派的反对而失败,谭嗣同作为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被捕入狱后,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悲壮色彩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两句诗“号寒啼饥自聒耳,火中莲花那著水”正是他在狱中艰难环境下,对自我信念和理想的坚守与表达。

“号寒啼饥自聒耳,火中莲花那著水。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