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平昔端为覆酱用,临时那得锦囊归。的解释

4个月前 (03-14)诗词赏析22

诗词原文

惜砚

平昔端为覆酱用,临时那得锦囊归。的解释

唐·陆龟蒙

平昔端为覆酱用,临时那得锦囊归。

墨池水浅笔锋燥,犹自峥嵘恋故晖。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龟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诗人、农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甫里,他精通农学,著作丰富,有《甫里集》传世,其中不乏反映民生疾苦、讽刺时政之作,陆龟蒙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怀及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译文

平日里这砚台不过是用来蘸酱的器具,到了关键时刻又怎能指望它能像珍贵的锦囊一样被珍视并带回呢?墨池中的水已经干涸,笔锋也变得干燥,但它依然倔强地留恋着往日的光辉岁月。

释义

平昔端为覆酱用:指砚台平时被当作普通物品使用,如用来盖酱罐。

临时那得锦囊归:比喻关键时刻无法像珍贵物品那样被珍视和保存。

墨池水浅笔锋燥:形容书写环境不佳,墨水已尽,笔也干涩。

犹自峥嵘恋故晖:砚台虽旧且不再辉煌,但仍留恋着过去的辉煌时光。

赏析

这首诗通过砚台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才华不得施展的感慨,首句“平昔端为覆酱用”以砚台被用作日常琐事,暗喻人才被忽视;次句“临时那得锦囊归”则进一步强调在关键时刻,这些被忽视的人才无法被重用,后两句通过描绘砚台在墨尽笔干时的坚持,象征了即使环境恶劣,人才仍怀有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陆龟蒙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施展抱负,陆龟蒙自己也不例外,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仕途不顺、才华难展的背景下创作的,借砚台之喻,抒发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才被埋没的深深忧虑,通过砚台的遭遇,他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

“平昔端为覆酱用,临时那得锦囊归。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