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且遗长须去,兀坐冥搜更下帷。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贾岛
空庭无行迹,穷巷少人烟。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不如且遗长须去,兀坐冥搜更下帷。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将“不如且遗长须去,兀坐冥搜更下帷”两句融入一首假想的贾岛山居诗中,这两句并非贾岛原诗中的连续句子,但在此情境下构建一首新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人称“贾浪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译文
空旷的庭院中没有行人的足迹,贫穷的巷弄里少有人烟,落叶时而聚集时而散开,寒鸦栖息后又被惊起,不如暂且让仆人离去,独自静坐深思,更加专注于学问的探究,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孤寂,以及他在这种环境中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前两句通过“空庭无行迹,穷巷少人烟”描绘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荒凉;中间两句“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的氛围;后两句“不如且遗长须去,兀坐冥搜更下帷”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专注与追求,他选择独自静坐深思,摒弃外界干扰,以更深入地探究学问;最后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则是对诗人山居生活的一种诗意化描绘,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一面。
赏析
这首诗以山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如落叶的聚散、寒鸦的栖惊,巧妙地烘托出山居环境的清幽与荒凉,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孤寂之中,而是选择以学问为伴,通过“不如且遗长须去,兀坐冥搜更下帷”两句,表达了他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最后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则是对诗人山居生活的一种诗意化总结,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贾岛山居期间,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困境,诗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选择在山居中寻找精神寄托,通过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