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漠漠四壁昏,诸将变名窜军伍。的解释
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胡尘漠漠四壁昏,诸将变名窜军伍。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饮马寒流澌。
黄云白骨满地愁,千岩万壑无行迹。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战争场景,情感深沉,意境雄浑,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胡人的尘土漫天飞扬,使得四周壁垒都显得昏暗不明,将领们为了躲避责任,纷纷改名换姓,混入士兵队伍中,半夜行军时,兵器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寒风凛冽,如同刀割般刺骨,边塞上,夜晚的泥土因战斗而呈现出暗紫色,长城脚下的河水也因寒冷而凝结成冰,四处是黄云笼罩,白骨累累,满地的愁绪,千山万壑间已无人行走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以及将领们的逃避责任行为,通过“胡尘漠漠”和“四壁昏”等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环境恶化;而“诸将变名窜军伍”则揭示了将领们的自私与懦弱,后文进一步通过“半夜军行”、“风头如刀”、“塞上燕脂”等意象,强化了战争的艰苦与悲壮,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悲壮,诗中通过对比将领的懦弱与士兵的坚韧,批判了将领的逃避责任行为,同时也表达了对士兵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诗中的意象丰富,如“胡尘漠漠”、“风头如刀”等,既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雄浑,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王昌龄对边塞战争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他通过创作边塞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将士生活的同情,这首《从军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将士英勇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