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浮螺吟
唐·李商隐
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
云水苍茫迷远目,烟波浩渺荡轻舟。
青山隐隐斜阳外,白鹭翩翩落日边。
何处是归程路远,心随明月到天涯。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社会批判。
译文
信手写下千言万语,起初却似无言;万里之外的浮螺山,所到之处皆如家,云水苍茫,远山迷蒙,让人看不清远方;烟波浩渺,小舟轻轻荡漾,青山在斜阳之外隐约可见,白鹭在落日之边翩翩飞翔,何处是归家的路途,如此遥远?心已随着明月飞向了天涯。
释义
首联“千篇信笔初无语,万里浮螺触处家”表达了诗人创作时的自由与随性,以及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颔联和颈联描绘了诗人眼前的自然景色,云水、烟波、青山、白鹭,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归途的迷茫和对远方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首联的“千篇信笔”展现了诗人创作的自由与才情,“万里浮螺触处家”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寓含了诗人的心境,尾联的“何处是归程路远,心随明月到天涯”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家乡和亲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思乡之情,他也可能面临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困惑,因此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