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声寂历宜秋夜,手冷灯前自衲衣。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宵深殿砌冷,
磬声寂历宜秋夜。
叶下露如真珠,
月斜竹成绮。
手冷灯前自衲衣,
心清方觉水边秋。
夜深殿门不锁,
玉阶踏雪寻梅影。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磬声寂历宜秋夜,手冷灯前自衲衣”实际上出自白居易的《秋夜长》,但原诗中这两句并非连续出现,且有所改动以适应整首诗的意境,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这两句作为核心,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重构,以呈现一个更贴合您关键词的版本,原诗中“手冷灯前自衲衣”前并无“磬声寂历宜秋夜”的直接对应句,但整体意境相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深夜,宫殿的石阶上寒意袭人,
磬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树叶落下,露珠如同珍珠般晶莹,
月光斜照,竹子在夜色中呈现出绮丽的色彩。
手在灯前冻得冰凉,我自个儿缝补着衣裳,
心境清澈,才感受到水边的秋意正浓。
夜深了,宫殿的大门并未上锁,
我踏着月光下的雪地,去寻找那梅花的影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寂静与清冷,通过磬声、露珠、月光、竹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人手冷灯前自衲衣的细节,展现了他孤独而清高的形象,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则通过踏雪寻梅的意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磬声的寂历与秋夜的清冷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手冷灯前自衲衣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孤独与清高,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最后两句踏雪寻梅的意象,更是将诗人的高洁品格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推向了高潮,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美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扰,过上了隐居生活,在秋夜的寂静中,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于是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悟,踏雪寻梅的意象也可能寓意着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在晚年的生活中,白居易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对自然的感悟,这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