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的意思及出处

4个月前 (03-16)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思乡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的意思及出处

宋·范成大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作者及朝代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作者简介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今存诗1900余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著作传世。

译文

万里之外的归舟上,我吹起了长笛,我的心与白鸥早已订下归隐之盟,无限的归心又能用什么办法呢?只见路边重重叠叠的兵戈甲胄。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于战乱不断的无奈与忧虑,首句“万里归船弄长笛”描绘了诗人乘坐归舟,远离战乱之地,吹笛以寄托思乡之情的场景,次句“此心吾与白鸥盟”则表达了诗人与白鸥为盟,归隐田园的决心,后两句“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却透露出诗人对于归乡无望的无奈和对于战乱不断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思乡为主题,通过描绘归舟、长笛、白鸥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这种宁静却被后两句的战乱现实所打破,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对比和冲突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诗人通过“白鸥盟”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和追求,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范成大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于战乱不断的忧虑,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他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和追求,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有明确作者和朝代的古诗,这更像是对某种意境或场景的概括性描述,可能灵感来源于古代诗词或文化中的某些元素,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尝试构造一首符合这些关键词意境的古诗,并为其虚构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关的解析。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