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就中静事冥宵话,何惜双轮访病夫。全诗是什么?

4个月前 (03-19)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访友病中

就中静事冥宵话,何惜双轮访病夫。全诗是什么?

朝代:唐代

作者:贾岛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飘零掩旧窝。

病里不知时节改,闲中方觉日月多。

就中静事冥宵话,何惜双轮访病夫。

门外寒山空自碧,故人相忆在烟波。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贾长江”,他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应举,但未中第,贾岛的诗风清峭瘦硬,以苦吟著称,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他的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言律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秋风吹尽了庭院中的老树,黄叶纷纷飘落,掩盖了旧时的居所。

病中浑然不觉季节的更迭,闲暇时才惊觉日月已悄然流逝。

在这宁静的夜晚,我们谈论着心中的静谧之事,又怎会吝惜驾着马车前来探望病中的你呢?

门外那寒冷的青山独自青翠,而远方的故人,你是否也在烟波浩渺中思念着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病中友人的情景,通过秋风、黄叶、寒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病情的关切,以及在闲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透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赏析

这首诗以秋景开篇,通过“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飘零掩旧窝”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孤寂的基调。“病里不知时节改,闲中方觉日月多”两句,则通过对比病中与闲暇时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就中静事冥宵话,何惜双轮访病夫”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探访病中友人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门外寒山空自碧,故人相忆在烟波”两句,以景结情,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寒山、烟波之中,使全诗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贾岛在友人病重期间,特地前往探望时所作,当时,贾岛与友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得知友人病重后,他深感关切,于是决定亲自前往探望,在探访过程中,诗人被秋日的凄清景象所触动,同时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

“就中静事冥宵话,何惜双轮访病夫。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