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见吹笙伊洛上,紫烟丹凤亦相随。的释义
诗词原文
洛城春望
唐·韦应物
好见吹笙伊洛上,紫烟丹凤亦相随。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日暮翠盖飘香远,雨余红蕖照水清。
谁人得似洛城客,独坐春风听乐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擅长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与哲思,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译文
在伊洛河畔,有幸听到悠扬的笙声,就连紫烟中的丹凤也似乎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柳枝初露新绿,那娇嫩的色彩让人不忍直视,而梅花虽满枝绽放,却只能勾起无尽的离愁别绪,傍晚时分,荷叶如翠绿的伞盖,随风摇曳,香气远播;雨后,红色的荷花映照在水面上,更显清丽脱俗,试问这世间,谁能像洛城的游客一样,独自坐在春风中,静静聆听这美妙的乐声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洛城春日的美景与乐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渴望,诗中“好见吹笙伊洛上,紫烟丹凤亦相随”一句,既展现了洛河之畔的和谐景象,又寓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洛城的春日景色与音乐之美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中“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两句,通过对比柳条的新绿与梅花的凋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而“日暮翠盖飘香远,雨余红蕖照水清”则进一步描绘了雨后荷塘的清新与宁静,给人以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曾多次游历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游历洛城时,被当地的自然风光与音乐所吸引,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洛城的春日美景与乐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韦应物的笔下,洛城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