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莺迁犹待销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的解释

4个月前 (03-21)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咏物

莺迁犹待销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的解释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莺迁犹待销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

莫道春来便无事,一年光景在春工。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维新派领袖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封建政治,曾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著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作品,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译文

黄鹂迁徙还需要等待冰雪消融的日子,大鹏展翅高飞还想着借助海风的力量,不要说春天到来就万事大吉了,一年的美好时光都靠春天的辛勤耕耘。

释义

“莺迁犹待销冰日”一句,以黄鹂(莺)迁徙需待冰雪融化比喻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鹏起还思动海风”一句,则借大鹏展翅高飞需借海风之力,比喻成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莫道春来便无事,一年光景在春工”两句,则强调了春天虽然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要想获得一年的丰收,还需要在春天辛勤耕耘。

赏析

这首诗以黄鹂和大鹏为喻,生动地描绘了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所需的外部环境,前两句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后两句则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强调了春天辛勤耕耘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既富有哲理,又充满诗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黄遵宪出使外国期间,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和思想家,黄遵宪深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内部条件的改善,在出使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发展水平,也认识到了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改革封建政治体制,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事物发展规律和成功所需条件的深刻思考和总结,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辛勤耕耘的赞美和期待,鼓励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莺迁犹待销冰日,鹏起还思动海风。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