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槛兰苕依玉树,后园桐叶护银床。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王勃
秋夜长,夜未央,
前槛兰苕依玉树,后园桐叶护银床。
绮罗丛里人如玉,明月楼中影似霜。
愁人起望相思树,秋月还过明塞墙。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六岁即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在骈文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王勃的一生颇为坎坷,早年因才华出众而名噪一时,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译文
秋夜漫长,夜色未尽,
前廊的兰花依偎在玉树旁,后园的桐叶守护着银色的井栏。
绮丽的罗帐中美人如玉,明月照耀下的楼台中身影似霜。
忧愁的人起身望向相思树,秋月依旧照耀着边塞的城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长,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前两句通过“兰苕依玉树”、“桐叶护银床”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美好,后两句则通过“人如玉”、“影似霜”的比喻,以及“愁人起望相思树”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思念,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美好,还通过“兰苕”、“玉树”、“桐叶”、“银床”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人如玉”、“影似霜”的比喻,以及“愁人起望相思树”的动作,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勃的个人经历有关,王勃一生坎坷,早年虽因才华出众而名噪一时,但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秋夜的静谧与美好,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展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才华与魅力,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这首诗正是他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