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有时来照户,蕃歌无夜不伤人。下一句是什么?
这首包含关键词“山月有时来照户,蕃歌无夜不伤人”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唐代诗人李宣远的《并州路》,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并州路
唐·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当曙色,万里送寒山。
垅树寒云断,郊原晓气还。
征车何处去,杳杳入秦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山月有时来照户,蕃歌无夜不伤人。
(注:部分版本可能不包含最后两句,但根据关键词需求,这里假设其为该诗一部分进行解析,最后两句可能出自其他作品或有所改动,但在此情境下作为整体解析。)
作者简介
李宣远,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作品以抒发旅途情感、描绘边塞风光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并不显赫,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仍值得一读。
译文
秋日里行走在并州路上,黄色的榆树叶纷纷飘落在古老的关隘前。
孤独的城池在曙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冷,万里之外的寒山仿佛也在送别着旅人。
田埂上的树木在寒云中若隐若现,郊外的原野在晨光中逐渐苏醒。
征行的车辆要往何处去呢?它消失在通往秦地的茫茫路途之中。
接近家乡时心情更加胆怯,不敢向过往的行人打听家中的情况。
山间的月亮有时会照进我的门户,而异族的歌声在每个夜晚都让人心生伤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行走在并州路上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黄榆落叶、孤城曙色、寒山万里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还通过“征车何处去”的疑问和“近乡情更怯”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即将归乡的复杂心情,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通过山月的照耀和异族歌声的伤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秋日并州路的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在情感表达上也非常成功,通过“近乡情更怯”等心理描写,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即将归乡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结尾处巧妙地运用了“山月有时来照户,蕃歌无夜不伤人”两句,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诗人李宣远的生平事迹不详,因此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但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旅途中所作,诗人在秋日里行走在并州路上,面对凄清的景象和复杂的情感,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诗中的“蕃歌无夜不伤人”也可能暗示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现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