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荒村寂寂鸡鸣早,穷巷喧喧犬吠频。上一句是什么?

7个月前 (03-25)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村居

荒村寂寂鸡鸣早,穷巷喧喧犬吠频。上一句是什么?

唐·张籍

荒村寂寂鸡鸣早,穷巷喧喧犬吠频。

故里几人还旧业,秋风几树改新辰。

疏篱残菊添秋韵,败壁颓垣带晚尘。

寂寞柴门村落里,满庭芳草自春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的诗歌多写现实生活,语言平易近人,风格自然流畅,尤其擅长乐府诗,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张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与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有深厚的交往。

译文

荒凉的村庄里,鸡鸣声早早地响起,狭窄的小巷里,狗叫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故乡里有多少人回到了曾经的产业,秋风中又有多少树木迎来了新的季节,稀疏的篱笆旁,残败的菊花增添了秋天的韵味,破败的墙壁和倒塌的围墙带着傍晚的尘埃,在这寂寞的柴门村落里,满庭的芳草依旧年复一年地自行生长,春意盎然。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景象,首联通过“荒村寂寂”与“喧喧犬吠”的对比,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活力并存;颔联则通过“故里几人还旧业”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与回归,而“秋风几树改新辰”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颈联以“疏篱残菊”和“败壁颓垣”描绘了乡村的破败与荒凉,但又不失自然之美;尾联则以“满庭芳草自春春”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景象,既有荒凉之感,又不乏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乡村的宁静、喧嚣、破败与生机融为一体,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创作背景

张籍在唐代中期生活,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可能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描绘乡村的日常生活景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也可能是在借乡村的宁静与生机来慰藉自己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

“荒村寂寂鸡鸣早,穷巷喧喧犬吠频。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出自清代诗人金缨所著的《格言联璧·接物类》中的一句,不过,由于《格言联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格言警句汇编,这里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以类似古诗的形式和解析来呈现这一内容,并适当融入相关背景与赏析。诗词原文(模拟)岁寒交谊朝代:清作者:金缨(模拟古诗形式,原书为格...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