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由来报本重先河,此席功应首见罗。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3-28)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报本堂

由来报本重先河,此席功应首见罗。出自哪首诗?

朝代:清代

作者: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由来报本重先河,此席功应首见罗。

祖德宗功千载在,心香一瓣式礼多。

桐孙枝茂承先泽,槐子花芳仰旧柯。

盛世讴歌传海宇,皇恩浩荡被山河。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朝康熙帝(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他在位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三次亲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笼络蒙古各部,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译文

自古以来,报答祖先的恩情就重视从源头开始,在这祭祀的场合,功劳应当首先被提及的是罗姓的先祖(此处罗或为泛指,代表祭祀中的某位重要先祖),祖先的德行和功绩流传了千载,我心怀敬意,献上一瓣心香,以表达我对他们的礼敬,桐树的子孙枝繁叶茂,继承了先祖的恩泽;槐树的花朵芬芳,仰望着过去的枝干,在这盛世之中,歌声传遍四海,皇帝的恩泽广被山河。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康熙帝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他强调了报答祖先恩情的重要性,并认为在祭祀的场合,应当首先提及那些为家族、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祖,他也表达了对祖先德行和功绩的敬仰,以及对自己能够继承先祖遗志、开创盛世的自豪和感激。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康熙帝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通过描绘桐孙枝茂、槐子花芳等自然景象,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祖先恩泽的继承和发扬,诗中也透露出一种盛世气象,展现了康熙帝对清朝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家国情怀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康熙帝在祭祀祖先时所作,作为清朝的皇帝,康熙帝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和使命,他深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自于祖先的恩赐和传承,因此他时刻铭记着要报答祖先的恩情,在祭祀祖先的场合,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清朝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这首诗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更是对清朝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由来报本重先河,此席功应首见罗。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