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的释义
诗词原文
蛮夷
唐·杜甫
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
五溪衣服共云山,自古流传是氐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像上古时期一样饮血吃生肉,但穿戴却与中原大不相同,峨冠博带,五溪地区的民族服饰与云雾缭绕的山峦相映成趣,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着氐羌民族的文化。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蛮夷地区(今湖南、贵州一带)人民的生活习俗与中原地区的差异,首句“饮血茹毛同上古”形容其生活方式的原始,次句“峨冠结发异中州”则指出其服饰文化的独特性,后两句进一步描述了五溪地区民族服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他们与古代氐羌民族的文化渊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古代蛮夷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杜甫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蛮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表达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诗中也透露出杜甫对古代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游历湖南、贵州等地期间,当时他深入了解了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深受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杜甫一生历经坎坷,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也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悟和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