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偏爱蜀江山,图画苍茫咫尺间。的释义
诗词原文
蜀江山图
蜀人偏爱蜀江山,图画苍茫咫尺间。
万壑松风鸣涧壑,千岩云气绕峰峦。
飞泉漱玉声如乐,落日熔金景似烟。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杨慎自幼聪颖,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终世不赦,杨慎在滇南三十余年,博览群书,著述甚丰,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哲学、民俗方言等,被后人尊为明代第一博学才子。
译文
蜀地的人们特别喜爱蜀地的山水,这山水之美仿佛就在图画中的咫尺之间,万道松风在山谷间呼啸,千座山峰被云雾缭绕,飞瀑冲击岩石如同美玉相击发出悦耳的声音,落日余晖如同熔金般绚烂,景色如烟雾般朦胧,这样的美景只应存在于天上,人间难得有机会欣赏到几次。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蜀地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蜀人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感情,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蜀江山图的苍茫与壮美,以及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蜀人偏爱蜀江山”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蜀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万壑松风鸣涧壑,千岩云气绕峰峦”等生动的描绘,将蜀江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飞瀑漱玉、落日熔金的描写,更是将自然之美推向了极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蜀江山图的苍茫与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杨慎的贬谪经历有关,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永昌卫,远离了繁华的京城和熟悉的家乡,在贬谪期间,他或许更加怀念家乡的山水和亲人,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杨慎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