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荔子枝头火齐红,高堂纨扇坐薰风。的解释

6个月前 (04-05)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荔枝

荔子枝头火齐红,高堂纨扇坐薰风。的解释

宋·苏轼

荔子枝头火齐红,高堂纨扇坐薰风。

生香熏袖猩猩色,著雨低枝故故容。

可但诗人分付与,也应天与占年丰。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垂杨绿万重。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此处仅选取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荔枝树上挂满了像火一样红的荔枝,高堂之上,人们手持纨扇,坐在和煦的南风之中。

释义

“荔子枝头火齐红”描绘了荔枝成熟时枝头挂满鲜艳如火的红果;“高堂纨扇坐薰风”则表现了人们在夏日高堂之上,手持纨扇,享受着和煦的南风,生活闲适。

赏析

这首诗以荔枝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荔枝的鲜艳色彩和人们在夏日的生活场景,首句“荔子枝头火齐红”以火齐红来形容荔枝的鲜艳,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次句“高堂纨扇坐薰风”则通过高堂、纨扇、薰风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闲适、优雅的氛围,与荔枝的鲜艳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又有情感上的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虽然身处逆境,但苏轼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荔枝作为南方特有的水果,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寓意着丰收和吉祥,这与苏轼在逆境中寻求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相契合,这首诗不仅是对荔枝的赞美,更是苏轼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向往的体现。

“荔子枝头火齐红,高堂纨扇坐薰风。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