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山川有事宁辞远,咫尺成都是国西。下一句是什么?

6个月前 (04-05)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西归

山川有事宁辞远,咫尺成都是国西。下一句是什么?

唐·杜牧

山川有事宁辞远,咫尺成都是国西。

回首故园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迷。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他的散文也颇负盛名,尤其是《阿房宫赋》更是脍炙人口,杜牧在政治上颇有抱负,但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晚年居无定所,生活困顿。

译文

山川阻隔,为了要事我怎能辞别远方;成都近在咫尺,却位于国家的西边,回头望向故乡,哪里是我的家园?烟波浩渺的江面上,让人心生迷茫。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公事远行,虽然目的地成都近在眼前,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迷茫,首句“山川有事宁辞远”点明了远行的原因,是为了处理国家大事;次句“咫尺成都是国西”则说明了成都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即将前往的方向,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故乡遥不可及,眼前的江面又让人心生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前两句叙事,点明了远行的原因和目的地的位置,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则通过“回首故园何处是”和“烟波江上使人迷”两个生动的画面,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迷茫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国家的忠诚,又有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在朝廷任职期间,因公事需要前往成都时,当时,杜牧虽然身处官场,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他深知此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但心中却难以割舍对故乡的眷恋,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矛盾和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

“山川有事宁辞远,咫尺成都是国西。下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