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南来书不到,想应全未废书空。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寄外舅郭大夫
宋·陈与义
巴陵夜雨暗凄其,海国春寒瘦柳枝。
欲问前回寄书后,鸿雁南来书不到,想应全未废书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工于诗,长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在继承杜甫、黄庭坚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
巴陵的夜晚,细雨绵绵,气氛凄清;海国(指南方沿海地带)的春天,寒意犹存,瘦弱的柳枝在风中摇曳,想问一问上次寄书之后的情况,可是鸿雁南飞,却没有带来你的回信,想必你并没有停止在空中书写(思念)吧。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关切之情,首句描绘了巴陵夜晚的凄清景象,次句则通过“海国春寒瘦柳枝”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萧瑟,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通过“鸿雁南来书不到”的意象,暗示了信息的阻隔和期待的无果,而“想应全未废书空”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可能仍在书写思念的猜想,充满了深情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诗中“鸿雁南来书不到”一句,既是对传统书信传递意象的借用,又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亲人无音讯的焦虑与期盼,而“想应全未废书空”一句,则通过想象亲人可能仍在书写思念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陈与义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当时,他身处巴陵(今湖南岳阳),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思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关切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信息不畅的现实状况,使得诗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