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罢书空为咄咄,犹思快耳作呜呜。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已罢书空为咄咄,犹思快耳作呜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离开洛城已经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黄,我在剑阁之外漂泊,兵戈阻断了回家的道路,只能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我常在月夜下漫步,清冷的夜晚我久久地站立;想念弟弟,我白天常常望着云彩出神,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墙上书写“咄咄怪事”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但我仍然想听到那激昂的战鼓声,激励我奋勇向前。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限牵挂,诗中通过描述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境遇,以及战乱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战乱持续的时间,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颔联通过描绘草木变衰和兵戈阻绝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的残酷和诗人内心的痛苦,颈联通过“思家步月”和“忆弟看云”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尾联则以“已罢书空为咄咄,犹思快耳作呜呜”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愤懑情绪的超越,又流露出对激昂战鼓声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在这场战乱中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同时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