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的释义

6个月前 (04-08)诗词赏析9

诗词原文

听筝

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的释义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

(注:“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这句并非出自李端的《听筝》原诗,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创意性的添加与融合,原诗中并无此句,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创意性融合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年曾隐居庐山,后应进士试,登第,官终杭州司马,他的诗歌多写闺情,辞藻华美,音律谐婉,但往往内容较为单薄,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并称“大历十才子”。

译文

金粟装饰的古筝发出悦耳的声响,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华美的房前。

她故意让琴弦发出错误的音符,只希望能引起像周郎那样的知音的注意。

只要公孙大娘(唐代著名舞蹈家,此处借指技艺高超的乐师)愿意开合她的技艺之门,就无需再请野王(此处可能指另一位技艺高超的筝师,或泛指其他筝师)来弹奏这美妙的筝曲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女子在玉房前弹奏古筝的情景,表达了她对知音的渴望和对高超技艺的自信。“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一句,更是强调了技艺之高超,以至于无需他人来比较或替代。

赏析

这首诗在保持原诗《听筝》意境的基础上,通过添加“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一句,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原诗通过“误拂弦”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女子对知音的渴望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而添加的句子则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女子技艺的高超和自信,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美好情感的抒发,又有对高超技艺的赞美。

创作背景

虽然“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并非原诗内容,但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音乐文化繁荣昌盛,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端可能受到了音乐艺术的熏陶和启发,创作了这首描绘女子弹奏古筝、表达知音难觅和高超技艺的诗歌,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美好情感和艺术追求的向往。

“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