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知醉饱能容士,当信康宁尽属公。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宴郑参卿山池
唐·李隆基
春风澹荡无心后,见说襄王梦也稀。
主第山门起玉楼,先公手泽尚余留。
定知醉饱能容士,当信康宁尽属公。
清景不须人管领,闲花野草尚葳蕤。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
朝代:唐朝
作者简介
李隆基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君主,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译文
春风和煦,心境淡泊之后,听说襄王的梦境也变得稀少,主人的府邸在山门旁建起了玉楼,先祖的手泽依然留存,我深知您酒足饭饱后能容纳贤士,应当相信健康安宁都属于您,这清幽的景色不需要人来管理,闲花野草依然茂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加郑参卿的山池宴会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春风、玉楼、醉饱容士、康宁等意象,表达了对主人热情好客、能容贤士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赏析
这首诗以宴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主人的品德,首联以春风和襄王梦为引子,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氛围,颔联则直接点明宴会地点和先祖遗迹,为全诗增添了历史厚重感,颈联“定知醉饱能容士,当信康宁尽属公”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赞美了主人的贤德,又表达了对健康安宁生活的向往,尾联则以闲花野草为结,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隆基在参加郑参卿的山池宴会时所作,作为一位君主,李隆基在宴会上不仅享受了美食佳肴,更被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贤德所感动,他写下这首诗来赞美主人的品德,并表达自己对健康安宁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繁荣、文化昌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