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寄书不啻从容语,问舍仍惭消息真。的意思及出处

3个月前 (04-11)诗词赏析8

诗词原文

寄友人

寄书不啻从容语,问舍仍惭消息真。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商隐

寄书不啻从容语,问舍仍惭消息真。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文学成就颇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秾丽绮美,意象朦胧,情感深挚。

译文

寄给你的书信不仅仅是随意闲聊的话语,询问你居所的情况时我还感到惭愧,因为消息未必确切,自从分别之后,我对你的思念如同天上的明月一般皎洁明亮,它穿越云层,映照在水面上,直至那高高的城楼之上。

释义

寄书不啻从容语:寄出的书信不仅仅是轻松随意的谈话内容,暗示书信中蕴含着深情厚谊和重要信息。

问舍仍惭消息真:询问你的住处时,我深感惭愧,因为所得到的消息可能并不准确,表达了对友人近况的关切与不确定感。

别后相思人似月:分别之后,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明月一般,明亮而持久,象征着情感的纯洁与深远。

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穿越云层,映照在水面上,直至高高的城楼,比喻思念之情跨越重重阻碍,始终指向远方的友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表达对远方友人深切思念之作,首句“寄书不啻从容语”即点明书信不仅仅是日常闲聊,而是承载着深情厚谊;次句“问舍仍惭消息真”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近况的关切与因信息不准确而产生的自责,后两句以“月”为喻,将相思之情描绘得既皎洁明亮又跨越时空,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李商隐抒情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李商隐在远离友人、身处异乡时所作,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仕途坎坷,李商隐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友人的分别更加显得珍贵而伤感,因此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寄书不啻从容语,问舍仍惭消息真。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