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鞭笞鸾凤去,时来重现宰官身。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白居易
平蔡州愬,
智勇功甚奇。
三军不战厌,
一鼓降伏之。
忍使马君死,
嗟哉两男儿。
时来矜庙略,
运去嗟穷途。
幸得金甲胄,
还从玉笋班。
莫使鞭笞鸾凤去,
时来重现宰官身。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李愬平定蔡州,智勇双全,功绩非凡,三军未战便已厌倦战争,他一鼓作气便使敌军投降,怎能让马燧这样的忠臣死去,真是可惜那两位英勇的男儿,时运来时他自豪于自己的军事谋略,时运去时只能哀叹自己的穷途末路,幸运的是他得以穿上金甲胄,还能回到朝廷的官员行列,不要让那些如鸾凤般的人才被鞭打而离去,时运再来时他们定会重现高官显贵的身份。
释义
这首诗是对唐代名将李愬的赞美和感慨,诗中描述了李愬平定蔡州的智勇和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时运无常的感慨,诗人认为李愬虽然曾遭遇挫折,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时运的转机,最终能够重获高位,诗中也透露出对人才的珍视和期望,希望那些如鸾凤般的人才不要被埋没或摧残。
赏析
这首诗在赞美李愬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时运对人生的重要影响,诗人通过对比李愬的辉煌战绩和后来的遭遇,表达了对时运无常的感慨,诗中也透露出对人才的珍视和期望,希望那些有才能的人能够得到重用和发挥,诗中的语言平易通俗,易于理解,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名将李愬有关,李愬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曾在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战后他并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和重用,反而因种种原因被贬谪,白居易在得知李愬的遭遇后,深感惋惜和不平,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期望,通过这首诗,白居易不仅赞美了李愬的智勇和功绩,也表达了对时运无常的感慨和对人才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