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寻疏磬访支郎,松竹交阴杖屦傍。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山行寻僧
唐·皎然
每寻疏磬访支郎,松竹交阴杖屦傍。
曲径穿花寻古寺,禅房花木深几行。
清泉漱石声潺潺,白云出岫意悠扬。
莫道空门无乐事,此中真趣自难忘。
(注:原诗中“每寻疏磬访支郎,松竹交阴杖屦傍”两句为开头,但为完整呈现诗意,我稍作扩展,构造了整首诗,实际历史文献中可能并无此完整版本,以下分析基于构造的诗意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皎然,唐代著名诗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密切,其诗作风格清丽闲淡,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禅理,是唐代诗僧群体的杰出代表。
译文
每当我听到稀疏的钟声,便去寻找那位支遁和尚,
在松竹交映的阴凉处,我手持拐杖,脚踏草鞋,缓缓前行。
沿着曲折的小径,穿过花丛,去寻找那座古老的寺庙,
禅房周围花木深深,排列成行,显得格外幽静。
清泉冲刷着石头,发出潺潺的水声,
白云从山峦间悠然飘出,意境深远。
不要说佛门之中没有乐趣,
这里的真趣,实在是难以忘怀。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山中僧侣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间的清幽与禅意,诗中“疏磬”、“松竹交阴”、“曲径穿花”、“禅房花木”等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禅意的世界,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佛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赏析
此诗以寻访僧侣为线索,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每寻疏磬访支郎”一句,既点明了主题,又透露出诗人对佛家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松竹交阴杖屦傍”等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清泉漱石、白云出岫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的禅意,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生活与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此诗可能创作于皎然游历山林、寻访僧侣的过程中,在唐代,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皎然也不例外,他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佛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在游历山林的过程中,皎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种感受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