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后木奴香噀手,秋来云子滑流匙。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霜后木奴香噀手,秋来云子滑流匙”,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食荔枝》,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食荔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霜后木奴香噀手,秋来云子滑流匙。
(注:后两句为根据关键词扩展的想象性续写,非原诗内容,原诗中仅含前四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霜降之后,荔枝(木奴,荔枝的别称)的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去摘取品尝;秋天到来时,荔枝的果实(云子,荔枝的别称)滑嫩多汁,仿佛能顺着汤匙流淌下来。
(注:后两句为根据关键词扩展的想象性翻译,非原诗内容)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岭南地区(特别是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水果丰盛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愿意为了每天吃荔枝而永远留在岭南的意愿。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岭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水果的丰盛,特别是荔枝的美味,诗人通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夸张表达,展现了自己对荔枝的极度喜爱和留恋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谪到惠州时所作,当时,他身处偏远之地,但并未因此消沉沮丧,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品尝到当地的荔枝后,他深感其美味无比,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满足之情,这首诗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