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不怨毛延寿,视死还同屈大夫。的释义
诗词原文
昭君怨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言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中关键句:
写真不怨毛延寿,视死还同屈大夫。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是北宋变法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文学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散文和诗歌见长,风格峻切豪放,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鲜明的政治性。
译文
(关键句部分译文)
写真(画像)并不怨恨毛延寿(画师),面对死亡还如同屈原大夫一般坚贞不屈。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王昭君对于画师毛延寿的宽容,她并不怨恨毛延寿没有把她画得美丽动人,导致她没有被汉元帝选中而远嫁匈奴,她也表现出了面对死亡时的坚贞不屈,如同古代忠臣屈原一样,有着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赏析
这句诗是王安石对王昭君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他通过“写真不怨毛延寿”一句,展现了昭君的宽容和大度,她并没有因为画师的失误而心生怨恨,这种态度体现了她的高尚品质,而“视死还同屈大夫”一句,则进一步突出了昭君的坚贞不屈,她面对死亡时的从容和坚定,如同古代忠臣屈原一样,令人敬佩,整首诗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描绘,表达了王安石对于人生失意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变法运动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他通过描绘王昭君的命运,寄托了自己对于人生失意和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变法运动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贞、宽容和坚定信念的崇尚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