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以丹青写佛事,不妨柱史入流沙。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题僧院紫竹
唐·李商隐
槎枒谁惜似灵禽,
粉节霜筠乱碧岑。
时以丹青写佛事,
不妨柱史入流沙。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那参差的紫竹枝桠,有谁怜惜它如同灵禽一般美丽?粉白的竹节与霜白的竹干交杂在一起,点缀在碧绿的山岭之间,时常有人用丹青描绘佛教的事迹,也不妨碍那柱下史(老子)曾经西行至流沙河(指西域)的壮举。
释义
首句“槎枒谁惜似灵禽”以“槎枒”形容紫竹的枝桠参差不齐,如同灵禽的羽毛一般美丽,但又有谁真正怜惜它的美呢?次句“粉节霜筠乱碧岑”进一步描绘紫竹的粉白竹节与霜白的竹干在碧绿的山岭间交织的景象,显得杂乱而有序,后两句则通过“时以丹青写佛事”和“不妨柱史入流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紫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故事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紫竹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紫竹的美丽与独特,前两句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将紫竹的枝桠、竹节、竹干与山岭的色彩和形态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后两句则通过典故的运用,将紫竹与佛教文化和历史故事相联系,赋予了紫竹更深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寓意深远,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商隐在游览一座僧院时,看到院中的紫竹而触景生情所作,当时李商隐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低谷或转折期,对佛教文化和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悟,他通过描绘紫竹的美丽和独特,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和历史故事的敬仰和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和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时以丹青写佛事”,但整首诗的主旨并非完全在于描绘佛教事迹或宣扬佛教思想,而是通过紫竹这一具体形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整体意境来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