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封禅遗忠意,魂魄应须愧史鱼。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宋中
唐·耿湋
宋中清夜月,梁苑绿芜烟。
可怜封禅遗忠意,魂魄应须愧史鱼。
作者及朝代
耿湋,唐代诗人,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唐肃宗至德二载前后),字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世,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登进士第,历官右拾遗、左补阙等职,工诗,风格近王孟,今存诗一百余首,多为送别酬答之作。
作者简介
耿湋是唐代中期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耿湋的诗风受到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影响,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国家、人民的关切,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译文
在宋中的夜晚,清冷的月光洒落;梁苑里,绿色的荒草与迷蒙的烟雾交织,可怜那曾经怀着封禅大典忠心的遗臣,他们的魂魄如今应当为未能实现志向而感到愧对史鱼(古代以直言敢谏著称的贤臣)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宋中夜晚的清冷景象和梁苑的荒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那些忠诚于国家却未能实现抱负的遗臣的同情与感慨。“可怜封禅遗忠意”指的是那些曾经怀着封禅大典忠心却未能如愿的遗臣,而“魂魄应须愧史鱼”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遗臣未能像史鱼那样直言敢谏、尽忠职守的遗憾与批评。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宋中夜晚的清冷和梁苑的荒芜,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笔锋一转,将笔触转向历史,表达了对那些忠诚于国家却未能实现抱负的遗臣的同情与感慨。“可怜封禅遗忠意”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些遗臣的同情,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而“魂魄应须愧史鱼”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些遗臣未能像史鱼那样直言敢谏、尽忠职守的遗憾与批评,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忠诚于国家的官员因直言敢谏而遭到排挤或迫害,耿湋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对这种现象深感不满和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些忠诚于国家却未能实现抱负的遗臣的同情与感慨,同时也对那些未能像史鱼那样直言敢谏、尽忠职守的官员进行了批评和讽刺,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耿湋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的担当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