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捐粟百万斛,乞与绕树南飞乌。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乌栖曲
唐·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谁能捐粟百万斛,乞与绕树南飞乌。
衔枝结巢生子孙,长绕林间啼不住。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姑苏台上乌鸦栖息的时候,吴王宫里西施正醉人眼,吴歌楚舞一曲未终,青山已衔住了半边落日,银箭金壶漏水渐多,起来看秋月坠入了江波,东方渐渐发白,天要亮了,可醉中的吴王如何摆脱得了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呢!
谁能捐出百万斛的粮食,来乞求这些绕树南飞的乌鸦,让它们衔枝结巢生育子孙,长久地在林间啼叫不停。
释义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吴王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的情景,后半部分则通过“谁能捐粟百万斛,乞与绕树南飞乌”的设问,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乌鸦在这里象征着普通百姓,诗人希望有人能慷慨解囊,救助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前半部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吴王夫差的荒淫无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后半部分则通过设问和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谁能捐粟百万斛,乞与绕树南飞乌”这两句诗,更是以极其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动人的力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江南时,有感于吴王夫差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当时社会现实中的民生疾苦而创作的,李白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