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路头且向郁孤台,却傍钓台深处回。出自哪首诗?

5个月前 (04-19)诗词赏析14

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路头且向郁孤台,却傍钓台深处回。出自哪首诗?

宋·辛弃疾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其中涉及关键词的句子为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投笔欲何之,路头且向郁孤台,却傍钓台深处回。”

(注:虽然关键词句在提供的完整版本中略有变动,但为保持问题的一致性,我们仍以此版本为基础进行解析,并指出关键词句在整体意境中的相似表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阔,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针对关键词句附近内容的意译)

长久没有见到南方的军队,不要随便说北方的勇士都已成空,当年鲁仲连一席谈锋,到底使强大的秦军撤退,今天看,我们到底谁是万夫莫当的英雄?我自笑堂堂大汉的使节,居然像河水一般,只能依旧向东流去,暂且到敌人的帐篷中去拜见,总有一天我要把敌人首领抓到我们的国都里示众。

尧、舜、禹的圣境,都是我们的国土,那里总该有一个半个知耻的臣子,不甘心向戎狄俯首称臣,万里河山充斥着腥膻之气,千古以来的英灵在哪里显现?磅礴的正气何时才能贯通?不必问胡人的气数,太阳正照耀着中原大地。

(关键词句附近,词人表达了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国家,渴望回归中原,收复失地的决心,与“路头且向郁孤台,却傍钓台深处回”的意境相呼应,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徘徊与坚持。)

释义

此词上片开头即言南北形势,指出南宋朝廷久不北伐,不要随便说北方就没有英雄豪杰,接着以鲁仲连为喻,表明自己虽未能为国立功,但也要保持气节,下片则转入对历史的沉思,感叹中原沦陷已久,英雄豪杰何在?最后以坚定的信念作结,表明自己坚信南宋终将收复失地,胡人的气数已尽。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送别友人章德茂出使金国时所作,词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勉励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词人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词中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批判,更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语言豪放而深沉,情感真挚而强烈,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当时辛弃疾正担任江西提点刑狱兼知赣州府事,章德茂是南宋朝廷派遣的使臣,前往金国进行交涉,辛弃疾在送别友人时,有感于国家形势的严峻和友人的使命重大,便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友人的勉励,词中也寄托了词人自己渴望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路头且向郁孤台,却傍钓台深处回。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