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病橘萧萧祇古枝,二三酸子间虫丝。出自哪首诗?

5个月前 (04-19)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病橘

病橘萧萧祇古枝,二三酸子间虫丝。出自哪首诗?

宋·苏轼

病橘萧萧祇古枝,二三酸子间虫丝。

独怜金橘满林耀,又得诗人赋《橘颂》。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译文

病弱的橘子树只剩下萧萧的古老枝条,稀疏的果实中还夹杂着虫丝,唯独怜爱那满林闪耀的金橘,又能让诗人吟咏起《橘颂》这样的诗篇。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病弱的橘树与繁茂的金橘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首句“病橘萧萧祇古枝”描绘了病橘树的凄凉景象,次句“二三酸子间虫丝”进一步强调了其果实的不堪,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金橘林的繁盛反衬出病橘的悲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病橘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病橘树的凄凉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力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通过“萧萧”和“间虫丝”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病橘树的衰败和果实的苦涩,而后两句则以金橘林的繁盛为对比,突出了病橘的悲哀和无奈,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仕途经历有关,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贬谪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也亲身经历了人生的艰辛,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病橘的凄凉景象,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生命力的深刻思考,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病橘萧萧祇古枝,二三酸子间虫丝。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出自宋代诗人陈亮的《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宋·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对晚妆慵,菱花镜里形容瘦,知为谁,心绪无穷。人病...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