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坳堂旧乾不濡足,回头穿凿成方井。上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4-24)诗词赏析16

诗词原文

凿井篇

坳堂旧乾不濡足,回头穿凿成方井。上一句是什么?

唐·陆龟蒙

坳堂旧乾不濡足,回头穿凿成方井。

清泉自石眼中出,白日莫教尘土暝。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龟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陆龟蒙,晚唐文学家、诗人、农学家,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苏州、湖州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他一生勤于著述,诗文赋皆精,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他在农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著有《耒耜经》一书,详细记述了当时江东水田所用的耕垦农具。

译文

低洼之地原本干燥无法润湿双脚,于是回头开凿,凿成了一口方井,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白天不要让尘土遮蔽了它的清澈。

释义

坳堂旧乾不濡足:低洼之地原本干燥,无法让人的双脚湿润。

回头穿凿成方井:于是改变策略,开凿出一口方井。

清泉自石眼中出: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自然涌出。

白日莫教尘土暝:白天不要让尘土污染了泉水的清澈。

赏析

这首诗以凿井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独特见解,首句“坳堂旧乾不濡足”描绘了问题的现状,即低洼之地虽然看似应该有水,但实际上却干燥无比,无法满足需求。“回头穿凿成方井”一句,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灵活变通,他并没有在原有的条件下继续徒劳无功,而是选择了开凿新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后两句“清泉自石眼中出,白日莫教尘土暝”则是对新井清泉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纯净、清澈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陆龟蒙的生平经历有关,他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隐居田园,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于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凿井这一行为,可能正是他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写照,清泉的涌现也象征着他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凿井篇》不仅是一首描绘凿井过程的诗歌,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它通过凿井这一具体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独特见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坳堂旧乾不濡足,回头穿凿成方井。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