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欲问春归只意行,乱红吹尽绿冥冥。上一句是什么?

5个月前 (04-25)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暮春即事

欲问春归只意行,乱红吹尽绿冥冥。上一句是什么?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欲问春归只意行,乱红吹尽绿冥冥。

闲愁几许上眉梢,且把新诗自吟啸。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叶采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叶采,字仲圭,南宋时期文学家、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虽然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从其诗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译文

瓦雀成双成对地在书案上跳跃行走,点点杨花随风飘入砚池之中,想要询问春天归去的消息,我只需随心而行,只见落花被风吹尽,眼前一片绿意盎然,深邃而幽静,心中涌起几许闲愁,悄悄爬上了眉梢,姑且让我将新写的诗作自我吟咏,放声长啸。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通过瓦雀、杨花、落花、绿意等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离去与自然的更迭,诗人以“欲问春归只意行”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淡淡哀愁,但又以“乱红吹尽绿冥冥”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最后一句则透露出诗人面对愁绪时的豁达与自我排解。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句“双双瓦雀行书案”以生动的画面引入,既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次句“点点杨花入砚池”则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氛围,同时寓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后两句“欲问春归只意行,乱红吹尽绿冥冥”以问句开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但随即以“绿冥冥”展现了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永恒,最后一句则展现了诗人面对愁绪时的乐观与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叶采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人生的某些变故或挑战,内心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并没有沉溺于愁绪之中,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自我情感的抒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首诗不仅是对暮春时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欲问春归只意行,乱红吹尽绿冥冥。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