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春闺怨玉楼风飐杏花衫,娇怯春寒赚。的意思及出处

6个月前 (04-28)诗词赏析17

诗词原文

春闺怨

春闺怨玉楼风飐杏花衫,娇怯春寒赚。的意思及出处

唐·顾夐

玉楼风飐杏花衫,娇怯春寒赚。

柳丝无力东风软,满眼韶华,不抵愁肠断。

作者简介

顾夐,五代十国时期后蜀词人,生卒年不详,字琼筠,本为前蜀王建时小臣,后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花间集》称顾琼,后蜀天祚元年(934)进士,善填小词,词风绮丽,情致缠绵,与温庭筠、欧阳炯、孙光宪齐名,时人号“顾欧阳”。

译文

玉楼之上,春风轻轻吹动杏花色的衣衫,女子娇弱地害怕着春天的寒冷,仿佛被春寒所欺骗,柳丝在东风中显得无力,满眼的春光美好,却比不上她心中的愁苦断肠。

释义

玉楼风飐杏花衫:玉楼之上,春风轻拂,吹动着女子身上杏花色的衣衫。

娇怯春寒赚:女子娇弱,害怕春寒,仿佛被春寒所欺骗,感到更加寒冷。

柳丝无力东风软:柳丝在东风中显得无力,象征着春天的柔软与无力感。

满眼韶华,不抵愁肠断:尽管满眼都是美好的春光,但女子心中的愁苦却远远超过了这些美好。

赏析

这首《春闺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在春日里的愁绪,首句“玉楼风飐杏花衫”以春风和杏花衫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哀怨的氛围。“娇怯春寒赚”一句,通过女子的娇弱与春寒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她的愁苦,下片“柳丝无力东风软”以柳丝和东风为象征,表达了春天的柔软与无力感,与女子的愁绪相呼应,最后一句“满眼韶华,不抵愁肠断”则将满眼的春光与女子心中的愁苦进行对比,强调了愁苦之深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春闺怨》可能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某个春日,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顾夐通过描绘女子在春日里的愁绪,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她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承受着更多的苦难和愁绪,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顾夐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春闺怨玉楼风飐杏花衫,娇怯春寒赚。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