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附加句(根据关键词构思,非原诗内容,但融入关键词意境)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梦断故国情,泪满春衫袖。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所作之词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帘外雨声潺潺,春意将尽,罗衾挡不住五更的寒冷,梦里不知自己已是俘虏之身,贪恋着片刻的欢愉。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附加句)
试问那些花儿如今身在何方?昨夜的风雨,是否已将它们埋葬,如同那楚宫中倾国倾城的美人一般消逝无踪,梦中断了对故国的思念,泪水湿透了春衫的衣袖。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春末的凄凉景象和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亡国之痛,附加句则进一步以“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为引子,强化了这种哀婉与失落之情,将自然景象与人的命运相联系,寓意深远。
赏析
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以其深情而哀婉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词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句,尤为动人,表现了词人在梦境中暂时忘却现实痛苦,却又在醒来后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与悲哀,附加句“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则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自然的风雨与人的命运相联系,既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叹,也是对词人自身命运的悲叹。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浪淘沙》词,整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而附加句虽非原诗内容,但根据关键词构思,同样融入了李煜词作中常见的哀愁与失落之情,与整首词的意境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