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宋·张孝祥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因上书为岳飞辩冤,为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反宋,下狱,秦桧死,起复旧职,历知抚州、平江府、建康留守等职,颇有政绩,其词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阔大而情调哀伤,多抒发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有《于湖集》、《于湖词》等传世。
作者简介
张孝祥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造诣,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多次上书直言朝政得失,为岳飞平反昭雪而努力,其词作风格多样,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译文
群山环绕着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仿佛要撼动城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山的倒影深深浸没在碧绿的水中,水晶楼畔,夜色已深,将近三更时分。
雾中的柳树在夜色中显得昏暗,云朵飘过遮住了月光,露珠点缀的荷叶随风翻动,仿佛流水中的点点流萤,心中愁绪万千,胆怯多疑,仿佛听到的是虚幻的帷幕声,而那连绵不断的暮钟,更添了几分凄凉与孤寂。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湖光山色的美景与夜晚的静谧,以及词人内心的愁绪与胆怯,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一句,尤为深刻地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也有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收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上片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为下片的抒情铺垫了基调,下片则通过雾柳、云月、露荷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进而引出词人内心的愁绪与胆怯,特别是“愁多胆怯疑虚幕,声不断、暮景疏钟”一句,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也是对词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张孝祥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时,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词人虽心怀壮志,却难以施展才华,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愁绪,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