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直谏成语的释义
正言直谏成语的释义为:以正直的言论规劝谏诤,指用正直的言辞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接受意见。它体现了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一种美德。
1、正言直谏的拼音:
zhèng yán zhí jiàn
2、正言直谏的释义:
指用正直的言辞规劝君主、长辈或朋友,直言不讳地指出其过错或不当之处,希望其改正。
3、正言直谏的出处:
该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常有关于臣子对君主进行正言直谏的记载,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就有关于信陵君魏无忌接受臣下正言直谏的故事。
4、正言直谏的例句:
面对国王的暴政,大臣们纷纷正言直谏,希望他能迷途知返,重振朝纲。
5、正言直谏的成语用法:
通常用作谓语、定语,表示某人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或过错。“他是一个敢于正言直谏的好臣子。”
6、正言直谏的示例:
唐朝名臣魏征,以其正直无畏的性格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正言直谏,对唐朝的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7、正言直谏的近义词:
直言不讳、忠言逆耳、犯颜极谏等,这些词语都表示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指出问题或过错。
8、正言直谏的反义词:
阿谀奉承、曲意逢迎、讳疾忌医等,这些词语表示为了讨好他人而说假话、隐瞒问题或过错,与正言直谏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