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笏西山成语的释义
"拄笏西山"成语的释义为:形容在官场中忙碌之余,向往并欣赏自然美景,以西山(常指隐逸之地)为象征,手执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所持)而心怀归隐之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怀。
1、拄笏西山的拼音:
zhǔ hù xī shān
2、拄笏西山的释义:
“拄笏西山”原指古代官员手持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事或指画),眺望西山(通常指一处风景优美的山景,如北京的西山),形容一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或生活状态,后来也常用来比喻文人墨客或官员在公务之余,向往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生活。
3、拄笏西山的出处:
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简傲》篇,原文中有“谢公(指东晋名臣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酒一瓮,桓公以与谢公,谢公于时恒服散,石发,大饮此酒,一斗便醉,而尤昏不解,时或无酒,亦终日不解,恒云:‘拄笏看山,不亦乐乎!’”虽然原文直接提及的是“拄笏看山”,但“西山”作为具体山景的指代,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常与“拄笏”连用,形成“拄笏西山”的意象。
4、拄笏西山的例句:
他退休后,常于清晨时分,携一壶茶,独步至阳台,拄笏西山,享受着那份难得的宁静与自在。
5、拄笏西山的成语用法:
虽然“拄笏西山”本身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但它作为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短语,常被用于形容文人雅士或官员在公务之余,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然美景的和谐统一,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作象征性描写,表达主人公的高洁情操和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6、拄笏西山的示例:
在古代诗词中,常有诗人以“拄笏西山”为题材,抒发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如某诗人写道:“朝罢归来日已斜,拄笏西山看晚霞,莫道人间无乐事,此中自有大生涯。”
7、拄笏西山的近义词:
近义词可以包括“悠然见山”、“闲看山色”、“远眺青山”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类似的心境和生活态度,即在忙碌之余,享受自然美景带来的宁静与愉悦。
8、拄笏西山的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包括“案牍劳形”、“疲于奔命”、“心为形役”等,这些词语描述了与“拄笏西山”相反的生活状态,即被繁重的工作或琐事所困,无法享受自然美景和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