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天上秖今夕,人间宁少留。上一句是什么?

9个月前 (12-26)诗词赏析23

诗词原文

七夕

天上秖今夕,人间宁少留。上一句是什么?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天上秖今夕,人间宁少留。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夜晚,银河如带,荷花盛开,人间家家户户设宴庆祝,欢声笑语不断,想必织女会倾尽所有珠宝,檀郎(指牛郎)也会写下最美的诗篇,香帐布置得美丽动人,女子们穿针乞巧,拜祭月宫中的嫦娥,铜壶滴漏,天即将破晓,天上的相会只有这一夜,而人间的欢乐又怎能轻易留住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天上秖今夕,人间宁少留”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间美好时光短暂易逝的惋惜。

赏析

罗隐的这首《七夕》诗,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七夕节的热闹与欢乐,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句,以星河和荷花为意象,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氛围;“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和庆祝的盛况,而“天上秖今夕,人间宁少留”一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七夕》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的景象,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天上秖今夕,人间宁少留。上一句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