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婆饼焦,小麦黄熟长齐腰。出自哪首诗?

9个月前 (12-31)诗词赏析13

诗词原文

婆饼焦,小麦黄熟长齐腰。出自哪首诗?

婆饼焦

宋·苏轼

雨夜数来客,风宵独坐时。

婆饼欲焦底,水碓无人知。

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衫。

聊为东坡吟旧句,小麦黄熟长齐腰。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客人接连来访,而有时又只能独自坐在风中的夜晚,厨房里,婆饼快要烤焦了底部,而水碓旁却无人问津,饥饿的人们眼巴巴地望着炊烟,期盼着食物的到来,这时最让人欣慰的是那穿着青衫的送饭人,姑且吟诵一下东坡以前写过的诗句吧,小麦已经黄熟,长得齐腰高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之夜的生活情景,既有客人的来访,也有独自的静坐,诗中通过“婆饼欲焦底”和“水碓无人知”两句,生动地表现了生活的琐碎和无奈,而“饥望炊烟眼欲穿,可人最是一青衫”则表达了诗人对食物的渴望和对送饭人的感激,最后一句“小麦黄熟长齐腰”则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也寓意着收获和希望。

赏析

这首诗以生活琐事入诗,却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风雨之夜的情景、厨房的忙碌、饥饿的期盼以及田园的收获等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贬谪的日子里,苏轼经历了许多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琐碎和无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中也透露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收获的期待。

“婆饼焦,小麦黄熟长齐腰。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