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全诗是什么?

9个月前 (12-31)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咏史

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全诗是什么?

朝代:唐代

作者:胡曾

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

直捣雍州城,再举高阳酒。

作者简介

胡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以咏史诗见长,作品多描绘历史典故,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简练明快,对后世有一定影响,胡曾的咏史诗常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译文

曾经在秦关一带作为先驱者征战,在南郑又怎能长久停留?

直接攻打并捣毁了雍州城,之后再举杯畅饮高阳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历史人物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他的英勇果敢和豪迈气概,首句“秦关昔先驱”指该人物曾在秦关一带作为先锋部队征战,表现出其军事才能和勇敢精神,次句“南郑岂淹久”则暗示他在南郑并未久留,而是迅速展开了新的军事行动,体现了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后两句“直捣雍州城,再举高阳酒”则进一步描绘了其攻克雍州城的辉煌战绩和胜利后的豪迈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历史人物的军事生涯和豪迈气概,作者通过选取典型的军事行动和场景,突出了该人物的英勇果敢和豪迈精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诗中也蕴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表现出其作为咏史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胡曾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可能通过咏史诗的形式,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一位历史人物的军事行动和豪迈气概,寄托了自己对英勇果敢、敢于担当的精神的向往和追求,也可能借此抒发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无奈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的“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两句与题目中的关键词相符,但整首诗并非仅围绕这两句展开,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咏史篇章,在理解和赏析这首诗时,需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全诗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