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彼岂无父母,夫何罹此变。的意思及出处

9个月前 (12-31)诗词赏析15

诗词原文

悲愤诗(其二)

彼岂无父母,夫何罹此变。的意思及出处

汉·蔡文姬

嗟薄祜兮遭闵凶,

改服易俗兮心不夷。

彼岂无父母,夫何罹此变?

心煢煢兮意忉怛,

泪交颐兮不可遏。

作者及朝代

作者: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之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尤善音律,后因战乱被南匈奴所掳,嫁给左贤王,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重归中原。

朝代:东汉末年

作者简介

蔡文姬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她不仅继承了父亲蔡邕的文学才华,还因个人经历而增添了深沉的情感色彩,她的作品多抒发战乱中的个人遭遇与情感痛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唉,我命运多舛啊,遭遇了如此深重的灾难,

改变服饰和习俗,内心却难以平静。

他们难道没有父母吗?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变故?

心中孤独啊,心情悲痛,

泪水不断流淌,无法抑制。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蔡文姬在战乱中失去亲人、被迫改变生活习俗的深切悲痛,她感叹自己命运不济,遭遇重重灾难,同时质问为何有人(包括她自己)会经历这样的变故,诗中“彼岂无父母,夫何罹此变?”一句,既是对自己遭遇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刻反映。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个人遭遇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心煢煢兮意忉怛,泪交颐兮不可遏”等句,生动描绘了蔡文姬内心的孤独与悲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她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也体现了蔡文姬作为一位才女的文学造诣和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蔡文姬的《悲愤诗》是在她被南匈奴掳走、嫁给左贤王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中原时所作,这首诗反映了她在战乱中的个人遭遇和情感痛苦,同时也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蔡文姬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才女的文学才华和深厚情感。

“彼岂无父母,夫何罹此变。的意思及出处” 的相关文章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出自清代诗人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耕织图》中的一首描述农耕景象的诗,不过,由于《耕织图》实际上是一系列描绘农耕与纺织场景的图画,并配有相应的诗文,且胤禛的《耕织图》是对南宋楼璹《耕织图》的摹绘与题诗,因此具体的诗题和编排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有所差异,以下是根据这一主题和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