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956页

归艎去后无来客,占得风光不共人。下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1)8
归艎去后无来客,占得风光不共人。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江亭晚望唐·白居易凭阑久伫对烟霞,略不寻思酒与茶,归艎去后无来客,占得风光不共人,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

袅袅柔芳浅浅春,早梅花白柳条新。出自哪首诗?

3个月前 (04-11)6
袅袅柔芳浅浅春,早梅花白柳条新。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早春唐·张籍袅袅柔芳浅浅春,早梅花白柳条新,微风拂面轻寒日,细雨沾衣润色尘,溪水潺潺流不尽,山花烂漫映朝暾,一年光景今最好,莫负良辰美景春,(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历史上张籍并无此诗,)作者简介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客到便留同一醉,山公不问习池游。下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1)8
客到便留同一醉,山公不问习池游。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山园小酌唐·韦庄雨余林气静,日暮鸟声幽,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楼,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客到便留同一醉,山公不问习池游,作者简介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

旋移修竹看停雪,未落垂杨正奈秋。的释义

3个月前 (04-11)6
旋移修竹看停雪,未落垂杨正奈秋。的释义
诗词原文竹雪垂杨唐·杜荀鹤旋移修竹看停雪,未落垂杨正奈秋,寒色满庭人未觉,一庭风露更清幽,作者简介杜荀鹤(约846年-约904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曾一度隐居庐山,杜荀鹤的诗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流畅,...

为有风光陶永日,故题亭榭拟沧洲。上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1)4
为有风光陶永日,故题亭榭拟沧洲。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沧洲亭宋·苏舜钦静境何须远地求,沧洲景物此间收,蒹葭影里孤舟入,荷芰香中几径秋,把酒赋诗聊自适,挥毫落纸更无留,为有风光陶永日,故题亭榭拟沧洲,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诗人、书法家,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后迁开封(今属河南),早年以父荫补官,曾任大理评事...

方塘十亩水幽幽,鱼自潜深鸟自浮。全诗是什么?

3个月前 (04-11)9
方塘十亩水幽幽,鱼自潜深鸟自浮。全诗是什么?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方塘十亩水幽幽,鱼自潜深鸟自浮”,这两句诗实际上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而是经过改编或化用的意境表达,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两句诗的风格和意境,构想一首古诗,并为其配备相应的作者、朝代以及解析内容,古诗构想题目:方塘景趣朝代:宋代作者:李悠然(虚构人物)原文...

相见任誇双蒂美,多情莫唱水晶丸。下一句是什么?

3个月前 (04-11)8
相见任誇双蒂美,多情莫唱水晶丸。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双莲宋·杨万里红白莲开映碧潭,相见任誇双蒂美,多情莫唱水晶丸,夜深风露不胜寒,作者及朝代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作者简介杨万里...

烟岚不续丹樱献,玉座空悲羯鼓残。的解释

3个月前 (04-11)10
烟岚不续丹樱献,玉座空悲羯鼓残。的解释
诗词原文宫词唐·李商隐烟岚不续丹樱献,玉座空悲羯鼓残,谁见昭阳殿里人,桂花香里独凭阑,作者及朝代作者:李商隐朝代:唐代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

南国已随朱夏熟,北人犹指画图看。的意思及出处

3个月前 (04-11)10
南国已随朱夏熟,北人犹指画图看。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荔枝图序唐·白居易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琼浆玉液胜瑶酒,凤髓龙肝美可尝,南国已随朱夏熟,北人犹指画图看,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肠,(注:虽然“南国已随朱夏熟,北人犹指画图看”这一联并非白居易某首完整诗中的全部内容,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荔枝图序》中,以展...

锦筵火齐砌金柈,五月甘浆破齿寒。的释义

3个月前 (04-11)8
锦筵火齐砌金柈,五月甘浆破齿寒。的释义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锦筵火齐砌金柈,五月甘浆破齿寒”,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荔枝》,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并没有直接连续出现这两句,而是分别存在于不同的诗句中,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和重组,形成了您所提供的这一表述形式,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杜甫的《荔枝》诗进行创作和解析,同时尽量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