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年年七八月,空际散天香。的解释

9个月前 (01-03)诗词赏析18

诗词原文

桂花

年年七八月,空际散天香。的解释

唐·宋之问

岩桂年年七八月,空际散天香。

素英飘坠似霞霜,清香袭人过几房。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景龙中,累迁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知贡举,中宗复位后,以谄事张易之,出为泷州参军,后遇赦北归,官终越州长史,宋之问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文辞华美,音韵和谐,对唐代律诗的定型颇有影响。

译文

岩桂在每年的七八月份盛开,它的香气飘散在空中,如同天香一般,白色的花朵如同飘坠的霞霜,那清新的香气袭人,穿过了几间房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桂花在特定季节(七八月)绽放的美景,以及它独特的香气,首句“岩桂年年七八月”点明了桂花盛开的时节和地点,次句“空际散天香”则形象地描绘了桂花香气的浓郁和飘散之广,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桂花的形态和香气,用“素英飘坠似霞霜”形容桂花的美丽,用“清香袭人过几房”强调其香气的袭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桂花在七八月份盛开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桂花的形态、香气以及盛开的时节都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句“岩桂年年七八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桂花的坚韧和生命力;次句“空际散天香”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桂花的香气描绘得如同天香一般,令人陶醉,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桂花的美丽和香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宋之问的个人经历有关,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宋之问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迁,他在仕途上曾有过得意之时,也曾因谄事权贵而遭受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或许更加珍视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如桂花等,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某个七八月份的时节,看到桂花盛开、香气四溢时,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在面对人生波折时的一种超脱和淡然。

“年年七八月,空际散天香。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的释义

关键词“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风》,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作者简介: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时期宰相、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的释义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句子,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构思并创作一首古诗,然后按照您的要求提供作者、朝代以及各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基于创意和想象的,并非真实历史资料。古诗创作临轩赏花朝代:虚构的“雅韵朝”作...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