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爱月频移棹,占星欲傍槎。出自哪首诗?

6个月前 (02-08)诗词赏析10

诗词原文

秋夜泛舟

爱月频移棹,占星欲傍槎。出自哪首诗?

唐·杜荀鹤

夜色澄如水,秋光淡似烟。

爱月频移棹,占星欲傍槎。

风高帆影疾,浪小橹声闲。

何处渔歌起,悠悠出远天。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著名诗人,他生于晚唐乱世,一生以诗为业,早年曾游历四方,饱尝人世艰辛,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部分诗作被收入《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

译文

夜色清澈如水,秋光淡雅如烟,因为喜爱月亮,我频繁地移动船桨,想要靠近那仿佛能通天的星槎(古代神话中通往天河的船),风势强劲,帆影快速移动,浪头较小,橹声显得悠闲,这时,何处传来渔歌,悠悠扬扬地飘向遥远的天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泛舟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夜色澄如水,秋光淡似烟”以清新的笔触勾勒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颔联“爱月频移棹,占星欲傍槎”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和对星空的向往,通过“移棹”和“傍槎”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期待,颈联“风高帆影疾,浪小橹声闲”则通过对比风势和浪头的大小,描绘了船行的速度与节奏,尾联“何处渔歌起,悠悠出远天”以渔歌的悠扬声作为结尾,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悠远与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泛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爱月频移棹,占星欲傍槎”两句尤为精彩,既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和星空的喜爱,又通过“移棹”和“傍槎”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宁静,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游历四方、饱尝人世艰辛的时期,在晚唐乱世中,诗人或许渴望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以远离尘世的纷扰和喧嚣,秋夜的宁静与美丽,以及月亮和星空的神秘与向往,都成为了诗人内心追求和向往的象征,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内心世界。

“爱月频移棹,占星欲傍槎。出自哪首诗?”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的释义

关键词“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但根据这些关键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可以构想或类比到一些古典诗词中对于自然景象的观察与赞美,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基于这些关键词创作一首虚构的古诗,并为其构造一个作者、朝代以及相应的解析。古诗创作登台观气象朝代:唐朝作者:李悠然登台...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和令狐相公咏双莲花》唐·刘禹锡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西方此地生莲偶,倾国姿容别世才。秋沼落花红菡萏,夕窗残月碧芙蓉...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的解释

关键词“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宋·王安石一径萧萧竹万竿,半含烟雨半垂阴。平生爱此君颜色,柯干如金石气深。心坚耐岁寒,此君真可友...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的解释

这两个关键词“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实际上分别出自两首不同的古诗,但经常被后人引用或组合在一起以形容四季之美或不同季节的景致,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分别介绍这两句诗的原诗、作者、朝代,并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解析这两首古诗,我会尝试将两者在一种虚拟的赏析框架下结合起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