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闻道春流下斗门,扁舟应得解南村。的释义

7个月前 (02-09)诗词赏析11

诗词原文

南村行

闻道春流下斗门,扁舟应得解南村。的释义

唐·韦庄

闻道春流下斗门,扁舟应得解南村。

花明柳暗雨初过,路远山高日欲昏。

野客闲居无俗事,渔翁垂钓有芳尊。

他年我若归田舍,月满松风径自温。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其诗作多描写战乱流离之苦和民生疾苦,情感真挚深沉,风格清新秀丽。

译文

听说春水已经流过斗门,我的小船应该可以解开缆绳前往南村了,春雨过后,花儿更加鲜艳,柳树更加青翠,而路途遥远,山势高耸,太阳也快要落山了,山野之人闲居没有俗事打扰,渔翁垂钓时还有美酒相伴,将来如果有一天我回到田园生活,在那月光洒满的松风小径上,生活自会温暖而宁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南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首联通过“闻道春流下斗门”引出主题,暗示诗人即将启程前往南村;颔联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山水相映成趣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颈联则通过“野客闲居”和“渔翁垂钓”两个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自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田园生活的美好期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希望通过回归田园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无奈,渴望能够逃离尘世的纷扰,回归自然和田园,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通过描绘南村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生活,诗人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田园画卷。

“闻道春流下斗门,扁舟应得解南村。的释义” 的相关文章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释义

关键词“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湘中忆归》,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湘水吟唐·刘长卿身在三湘四水间,行吟年复又一年。更将雅意凌云笔,醉折奇花五色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归梦不知何处是,对床空自忆君来。(注:虽然“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是此诗中的名句,但全诗...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全诗是什么?

关键词“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的完整连续句,但根据意境和词汇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可能是对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意境的化用或改编。《题都城南庄》原文如下:《题都城南庄》作者:崔护朝代: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简介:...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出自宋代诗人宋祁的《落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落花》宋 · 宋祁高阁上连霄,平林远带潮。雨丝风片里,烟水暮云朝。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妆台余麝粉,歌扇掩鸾胶。作者简介: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的释义

关键词“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其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原文: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注:此句虽为提问中的关键词,但并非直接出自《清平调·其二》原文,而是对诗中意境的一种引...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虽然关键词中提到的是“一枝梅”,但原诗中为“数枝梅”,这里为了保持原诗的完整性,采用原诗内容。)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