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白商於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垂老别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垂白商於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尝。
垂老孤无依,官军犹未还。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四野的战争尚未平息,我已垂老却不得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皆阵亡,我又何必独自保全性命!扔掉拐杖出门去,同行的人都为我辛酸,庆幸牙齿完好无缺,可叹的是骨髓已经枯竭,男儿既然披上铠甲出征作战,也就只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了,老妻睡在路上哭着为我送行,天气寒冷,衣衫单薄,谁能想到这是诀别呢?姑且还为她再赶制寒衣吧!我到了商州於原荒凉的原野,和儿孙们一同死去,这一身就算忙完了,人生无家可归就别再想祭祖先,垂老之人孤独无依,官军仍然未回还,更何况秦兵耐苦战,被驱赶着与鸡狗一样,尽管长官也有慰问,但士兵怎敢陈述冤情?就像今年冬天,仍然没有停止征发关西士兵,州县的长官急于索取租税,租税从哪里去出呢?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战斗死亡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哭叫。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在战乱中被迫与老妻诀别、投军参战的悲惨故事,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控诉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赏析
《垂老别》是杜甫“三别”之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全诗通过对话和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老翁、老妻在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复杂心理,展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诗中“垂白商於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一句,既是对老翁晚年生活的写照,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露,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当时杜甫弃官入川,途经洛阳时,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悲愤难平,于是写下了这组反映人民疾苦的“三别”诗。《垂老别》便是其中之一,它真实地记录了战乱时期一位老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