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赏析 > 正文内容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的解释

5个月前 (03-02)诗词赏析12

诗词原文

出榆关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的解释

明 · 谢榛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

作者简介

谢榛(1495年—1575年),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他一生未得显达,却以布衣之身,遨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名士,为诗论和诗歌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谢榛的诗风清新自然,不拘一格,其文学理论也颇具影响,是明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过了榆关,料想故乡的繁花已经凋残。

年轻的妻子不知道丈夫回不来,应该天天登上望夫山眺望。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风过榆关、故乡花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家人的无限牵挂,首句“春风昨夜到榆关”点明时间地点,次句“故国烟花想已残”则通过想象故乡的景象,抒发思乡之情,后两句则通过少妇登望夫山的情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春风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春风本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但在这里却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将诗人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故乡,诗人通过想象故乡的繁花已经凋残,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少妇登望夫山的情节,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少妇的守望和期盼,正是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写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实写春风过榆关、故乡花残的景象,后两句则虚写少妇登望夫山的情节,使得整首诗既有实景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抒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身处异乡,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通过描绘春风过榆关、故乡花残的景象,以及少妇登望夫山的情节,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家人的无限牵挂,这种情感在明代文人士大夫中普遍存在,反映了他们身处乱世、漂泊异乡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也体现了谢榛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艺术魅力。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的解释” 的相关文章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上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一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至日遣兴,奉寄北直潘、李二君》清·朱彝尊远书惊至日,促膝话寒暄。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云开天北树,风定水南塘...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简介:孟浩...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关键词“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出自北宋诗人释行海的《梅花》,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梅花宋·释行海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剩欲相寻处,今宵梦亦空。作者简介:释行海,字方外,号雪窗,俗姓何,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北游燕赵,南走湖湘,后归隐于西湖孤山,...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的解释

需要澄清的是,直接给出的关键词“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广为人知的古诗词的完整连续句子,不过,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基于这两句关键词的意境和风格,构想并解析一首虚构的古诗,以便进行详细的解析。诗词原文:冬景宋·虚构子枝缀霜葩白满庭,无言笑对晓凤鸣。寒风轻拂银装裹,清影摇曳映月明。玉骨...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哪首诗?

关键词“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注: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