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向太平时节过,一竿持去老遗民。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渔竿
宋·姜夔
白头波上白头人,
一度渔竿一怆神。
忽向太平时节过,
一竿持去老遗民。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生于1155年,卒于1221年,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音乐、书法无不精通,是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者简介
姜夔一生未仕,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早年曾客居湖南、湖北等地,后定居杭州,他的诗词作品以清空冷峭、意境高远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音乐方面,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作多配乐演唱,是南宋词坛的杰出音乐家。
译文
波上有一位白头老人,
每次持起渔竿都满怀怆然。
忽然之间太平盛世已经过去,
他手持渔竿成为了一位老遗民。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白头老人在波上垂钓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过往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感慨,首句“白头波上白头人”描绘了老人的形象,次句“一度渔竿一怆神”揭示了老人内心的悲伤,后两句“忽向太平时节过,一竿持去老遗民”则点明了老人对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自己成为遗民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渔竿为线索,通过描绘一位白头老人在波上垂钓的情景,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感慨,诗中“白头波上白头人”一句,以重复的手法强调了老人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一度渔竿一怆神”一句,则通过渔竿这一细节,揭示了老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后两句“忽向太平时节过,一竿持去老遗民”则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遗民生活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姜夔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对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他通过描绘一位白头老人在波上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过往太平盛世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心态和命运,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